民族歌唱家容中尔甲近日发表了最新专辑《天唱》,接受北京青年报“北青娱见”视频专栏采访时,容中尔甲讲述了制作《天唱》的幕后故事。
一直坚持用作品传递民族文化魅力,此次《天唱》历时十年,容中尔甲携团队穿梭于各地采风,从山川湖海、民俗风情中汲取灵感,只为将最纯粹元素融入音乐。专辑以仓央嘉措为主线,创作过程历经数稿,只为还原一个心中的仓央嘉措。
历时十年精心打磨
不为迎合市场
从历时七年打磨音乐大碟《藏谜·牧人之歌》歌唱历史英雄人物格萨尔王,到如今打磨十年完成《天唱》,容中尔甲在音乐上始终追求品质,同时秉持着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理念。
容中尔甲很早就有一个心愿:用音乐还原民歌诗人仓央嘉措,此次《天唱》正是以仓央嘉措为专辑主线,他曾说:“我更相信仓央嘉措是见证了世人的各种爱恨情仇、悲欢离合,以悲悯之心,用诗歌赋予人生命的启示。”为了这个信念,容中尔甲带着音乐制作团队,历时十年,前后多达百人共同参与,一次次深入藏地采风,查阅和仓央嘉措有关的史料记载,以诗为歌,将仓央嘉措近三十首经典诗歌以及两首藏族民间关于仓央嘉措的传颂歌谣逐步整合,精心创作历经数稿,只为还原一个心中的仓央嘉措。
在专辑《天唱》中,容中尔甲携学生、歌手旺姆,以《因缘》《人之烦恼》《心之修炼》《修之悟得》《静之涅槃》五大音乐篇章依次呈现,专辑收录的11首曲目,全部用藏语演唱,这也是容中尔甲挑战尝试将民族、流行、世界音乐进行新的结合,但又以藏族文化的民族元素为核心,不刻意颠覆。编曲和配器上,为了忠实还原容中尔甲想要呈现的“藏族音乐的安静之美”,他和音乐团队在编曲中加入龙头琴、曼陀铃、骨号等乐器,结合各种鼓乐,以及众多来自藏地孩童、少女、汉子的人声采样,营造出电影般质地的画面听感。容中尔甲的演唱如同角色扮演,从不羁的少年,桀骜的青年,沉稳的中年,到沧桑的老年,赋予每首歌丰富的表现空间。
容中尔甲直言,他从未指望这张专辑能流行,因为音乐本就不该用来迎合市场。
“唱了这么多年,我觉得我要做自己真正喜欢的音乐,这些歌曲不是给某个歌迷而作,也不为特定听众而作。我不需要它流行,它也不可能流行,只想做一张自己满意且不留遗憾的专辑。”
也因此,制作这张专辑的过程漫长而曲折,中间反复修改推敲,一直到专辑发行前夕,容中尔甲仍然觉得还有修改的空间,“如果今年不出版的话,我都还想改,总觉得还有很多地方不完美。”
以至于他在餐厅或者出租车上听到自己的歌,总是有种听不下去的感觉,“我在餐厅吃饭,老板看到我来了以后马上放我的歌,或者一上车司机放我的歌,我就浑身难受,因为我听歌全部听毛病,然后周身不舒服,所以我就跟他们讲能不能把音乐关了。我听人家唱歌都特别欣赏,甚至想模仿,但听我自己的歌,因为我特别清楚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就很难受,但也没法改了。”
为拍MV深入无人区
自认天赋一般但足够努力
除了音乐上的严苛打磨,在歌曲《在人间》MV中,为了还原专辑中仓央嘉措对天地对生命的歌颂,容中尔甲义选择深入偏远的高原无人区取景拍摄,每天忍受着高原缺氧、暴晒、睡帐篷、无法吃熟食、高强度徒步跋涉等一系列艰苦的挑战,仍然坚持亲自上阵拍摄。
在最终呈现的这支MV中,容中尔甲汲取藏戏的民族文化艺术精华,整个MV的画面以黑白色调来呈现,容中尔甲和旺姆在开篇身着黑色面具抢夺鲜花宝石,象征邪恶和贪恋。听到仓央嘉措诗歌后,他们停止抢夺,用宝石打磨原料,修建坛城沙画。最终褪去黑色面具,露出白色面具象征善良,换上绿色和蓝色面具象征智慧,展示人心从邪恶到善良的转变。
出生于四川省阿坝州的容中尔甲,自1991年开始创作歌曲,曾以一首《神奇的九寨》荣获第九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银奖。2007年作为总制作人、出品人,容中尔甲携手中国顶级舞蹈艺术家杨丽萍合作编排了大型藏族原生态歌舞巨制《藏谜》,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巡演。2011年由容中尔甲演唱的四川卫视《藏歌会》主题曲《天籁之爱》推出后迅速走红,成为民族流行的代表金曲之一。2014年容中尔甲获邀献唱了中航工业首部以航母和航载机为题材的宣传片《为梦想领跑》主题曲,引发关注。
这些成绩并未让容中尔甲安于享受功成名就后的安逸,反而让他责任和使命感更加迫切,渴望再冷静地去沉淀和研究,还原内心深处最想表达的音乐本质,传承民族音乐的历史厚重和文化底蕴。有人称他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但在他看来,只是源自“热爱”,“我自己做的时候没有想那么大,觉得自己能坚持下来,就是因为喜欢。”
容中尔甲说,到今天,想做的事情几乎都达成了,唯一有个遗憾就是,在歌唱上天赋不够,“我是个演唱天赋一般,但是足够努力的人。我也很感恩父母,给了我一个会唱歌的嗓子,所以能在音乐的这条路上,一走就是30年。但假如我有更高的天赋,我还能做得更好。”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寿鹏寰
编辑/汪浩舟
嘉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